·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校管理 > 信息中心
洞山中学2015年信息化工作计划
2015-03-05 00:00:00|作者:管理员|查看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和省、市、区《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3-- 2020 年)》,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高我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增强教育发展新动力,加速我校实现教育现代化,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以促进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提升服务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信息技术应用普及为抓手,以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创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为核心,以创新机制和加强队伍建设为保障,以软硬件同步推进、促进教育教学整合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大力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洞山中学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1 、统一标准,均衡发展。各校区要按照洞山中学信息化发展目标,立足实际,统一标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逐步缩小各校区之间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差距。

2 、实现核心资源共享。以省、市教育信息云服务中心为核心,重点建设、整合各校区内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提供资源和应用服务,实现校区间资源共享。

3 、先进示范,有序推进。遴选出一批在信息化基础好,积极性高,接受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有序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4 、应用先导,务求实效。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重点,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优势,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信息技术的实效性。

二、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

(一)发展目标

落实国家和省、市、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做好校级衔接工作,力争到 2016 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幅提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日趋丰富并得到广泛共享,校区之间数字化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面落实“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及应用目标;到 2020 年,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使我校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位于全省前列。

(二)主要任务

1 、宽带网络“校校通”。宽带接入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根据办学规模及网络发展趋势, 2015 年各校区带接入率应达到 100% ;力争 2016 年实现各校区 100 兆光纤到校并实行动态调整,以满足学校信息化应用需求。加快推进校园网络建设,实现学校教学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各校区信息化教学环境基本完成,能充分利用校园网开展教育教学管理服务。

2 、优质资源“班班通”。推进我校信息技术在教学和教研活动中的普遍应用,所有班级的课堂教学能够使用优质资源开展教学。优质资源“班班通”的核心主题是应用,信息中心应会同教研部门加快跟进“在线课堂”、“专递课堂”以及“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积极组织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广泛应用工作。各校区要积极通过探索创新适宜的应用模式和方法,使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成为教学活动、教研活动以及跨校交流的常态化行为。

3 、学习空间“人人通”。逐步使所有教师及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空间和移动门户空间,把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中,基本实现上级有关单位部署的“人人通”目标。

4 、师生用机及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用机配备。师机比不低于 1 1 ,并在通过考核的基础上逐步更新教师用机。加大学生用机配备力度,力争达到 10 1 ;并逐步使生机比达到有部门要求的 6 1 以上。进一步加大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监控系统、校园通讯系统等建设力度,进一步配备(升级)录播系统、一卡通系统、平安校园系统、移动学习系统终端(教室),提升学校信息化技术支撑能力。

5 、建设信息化综合管理与应用平台。以校园网和数字化管理平台为依托,建立和完善统一管理、安全可靠的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平台,逐步具备教育电子政务系统、数字化校园管理与应用平台、绩效考核管理平台、学生医保管理平台、网络直播课堂和视频会议系统、数字图书馆、教学资源应用平台等功能,建立基础数据库,初步实现教育管理和服务信息化。

6 、有序推进校本资源建设。依托省、市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机制,集中全校力量,发挥一线教师优势,建设学科完备、内容丰富、质量优秀的校本资源库,丰富网上教学资源。完成资源积累,并逐步向各校区开放。

7 、实施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及管理能力培训。坚持全面提高与分层达标的基本原则,积极组织全校教师参加国家和省、市和学校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并按要求完成任务,通过考核。

8 、开展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取得信息化应用的初步成果。定期开展教育信息技术教研和课堂教学应用活动,组织学生电脑作品竞赛、教师自制多媒体互动课件评比、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交流、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等活动,推动和完善网上结对工作。

三、重点工作

1 、积极参与上级教育云平台建设。以淮南市、区教育局信息中心为核心,逐步建设由市、区和学校共同参与,以服务教育管理和教学应用为主旨的网络全覆盖、资源共享数字化校园云平台,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

2 、切实做好信息化统计工作。在按月填报更新好中央、省、市几级平台统计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深化设备使用统计工作,为学校发展和上级决策贡献第一手资料。

3 、为减轻阅卷和统分工作的强度,做好测评分析工作,通过考察和评估,建设一套识别率高、准确率高、性能稳定、分析查询功能强大,并且适合我校实际需求的网上阅卷系统。

6 、全面迎接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对校园网站进行升级和改版,全面完善移动平台,并最终与网站数字化平台对接,从而完成商用。

7 、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每学期完成不少于 4 场培训任务,并逐步对所有教师完成第三轮考核。

8 、加强教育教学软件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整合力度。引进信息化大赛中获奖率高,功能强大,互动性强,能充分发挥教师创造性的教育教学软件。如 SMART Notebook2014 科大讯飞的畅言软件、P3D仿真软件等。组织教师参加全国性互动课堂大赛,以应用促发展,以赛带练,从而提高我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9 、加强校园基础网络建设,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适时引入硬件防火墙、防毒墙、上网行为管理等设备,并加大无线覆盖和安全认证工作。

10 、深化校园一卡通建设,积极寻找校园一卡通的应用点,以增强手机一卡通与教学、管理、服务的粘合度,从而全面实现一卡通的权限认证和查询作用。

11 、加强宣传力度,切实做好相关网站(央馆、省电教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长三角结对网站、淮南市教育信息网等)的信息宣传和上报工作,做好相关信息的推送工作。推进手机移动门户宣传力度,对移动平台引流,同时给办公手机加上彩铃。

12 、加强信息化整改工作,对教师反映集中的问题进行论证后,统一整改,如:音箱由讲台内移至讲台外的整改、实物展台加延长线和固定的整改等。

13 、加大对分校的信息化支持力度,对新建校舍进行提前预埋,进行信息化指导和跟踪工作。同时,对其它校区加大培训力度。

14 、继续做好网上结对工作,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和辐射作用。依托现有的长三角结对平台,做好与江苏省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上学网上结对工作,扩大交流领域,挖掘网上交流潜力,推进交流工作的深度开展。同时,要在市教育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做好市级网上结对工作,实现有效辐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主体,建立“一把手”负责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各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工作。

(二)加大经费投入。建立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长效保障机制。落实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投入保障政策措施,在教育投入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倾斜,切实保障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

(三)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建立健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政策激励机制,围绕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和运行维护等方面工作任务,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充实人员力量,出台管理办法,保障相关人员待遇,建设一支管理有力、技术过硬、相对稳定的教育信息化队伍。

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