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乐园 > 体育之窗
保健学实验
2014-12-15 00:00:00|作者:管理员|查看
Ÿ8Ÿ8tyle="text-align:center;" align="center"> 安徽省职称改革试点市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条件

(试行)(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实验一、运动按摩

一、目的
通过运动按摩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动前、中、后按摩和恢复疲劳按摩、保健按摩以及伤科按摩,为体育教学、训练服务。
二、原理
按摩主要是凭借术者的双手(及身体的其他部位或器械)采用专门的手法,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作用于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通过机械、神经、体液的刺激和调节,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以达到调理人体功能,防治伤病为目地的一种物理疗法。
利用按摩的手法不同变化及按摩时间、面积、强度、频率的调整,以求达到人体在运动或比赛的前、中、后身体处于适宜的状态,预防伤病,消除疲劳。
三、器材与药品
挂图、幻灯、录像、沙袋,握力器、按摩床。
四、步骤
按摩的基本手法:
(一)推法
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为推法。轻推法具有镇静止痛,缓和不适感等作用,用于按摩的开始和结束时,以及插用其他手法之间。重推法具有疏通经络,理筋整复,活血散瘀,缓解痉挛,加速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等作用,可用于按摩的不同阶段。
1.
方法与步骤
1 )用指或掌等部位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
2 )根据推法用力的大小,可分为轻推法和重推法。选定力度后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一般推 3 5 次。
2.
动作要领
1 )轻椎法时用的压力较轻;重推法时用的压力较重。作全掌重推法时,四指并拢,拇指分开,要求掌根着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时可用另一手掌重叠按压于手背上,双手同时向下加压,沿着淋巴流动的方向向前推动。
2 )指、掌等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用力要稳,推进的速度要缓慢而均匀,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损伤皮肤。
(二)擦法
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紧贴在皮肤上,作来回直线的摩动为擦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镇静止痛,能提高皮肤温度,增强关节韧带的柔韧性等作用。轻擦法多用于按摩开始和结束时,以减轻疼痛或不适感。重擦法多插用于其他手法之间。
1
方法与步骤
1 )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或掌根部位着力于皮肤上!
2 )根据力量大小选择轻重手法作来回直线的摩动。
2
动作要领
1 )操作时腕关节要伸直,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以肩关节为支点,带动手掌作前后或左右直线往返撩动,不可歪斜。
2 )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压力要均匀适中,在擦动时以不使皮肤褶叠为宜。
3 )擦法的速度一般较快,往返撩动的距离要长,动作要均匀而连贯,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肤充血潮红为度,防止擦损皮肤。
三、揉法
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的手法为探法。具有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活血散瘀、缓解痉挛、软化瘢痕、缓和强手法刺激和减轻疼痛的作用。全掌或掌根揉,多用于腰背部和肌肉肥厚部位。社 F 指揉法多用于关节、肌腱部。拇、中指端揉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1
方法与步骤
1 )用手掌、掌根、大鱼际:小鱼际、拇指或四指指腹部分着力于皮肤上。
2 )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探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
2
动作要领
1 )揉动时手指或掌要紧贴在皮肤上,不要在皮肤上移动,手腕要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或整个手臂作小幅度的回旋活动,不要过分牵扯周
围皮肤。
(四)揉捏法
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手成锥形,将全掌及备指紧贴于皮肤上,作环形旋转的揉捏动作,边揉边捏边作螺旋形地向心方向推进的手法为课捏法。具有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能增加肌力和防治肌肉萎缩,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肌肉疲劳和活血散淤止痛等作用。多用于四肢、臀部等肌肉肥厚处,常与操法交替使用。
1
方法与步骤
1 )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手成钳形,将全掌及各指紧贴于皮肤上。
2 )作环形旋转的揉捏动作,边揉边捏边作螺旋形向心方向推进。
3 )操作时全掌要紧贴皮肤,以拇指指腹和大鱼际构成钳形着力的一面,与四指指腹和小鱼际构成着力的另一面。捏紧时前臂略作旋后,使拇指罗纹面由外向后旋转,随着手的放松,拇指罗纹面继续向内旋动,作完圆形揉动的一周,接着全掌向前滑动约一拇指宽的距离。如此周而复始地边揉边捏边螺旋形向前推进。
2
动作要领
1 )揉捏要求全掌着力均匀,必须有意识地减少示指与拇指尖习惯性的对掌用力,以加强拇指与其他三指的掌根对掌用力。
2 )要求腕部柔和放松。
(五)搓法
用双手挟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来回快速地搓动的手法为搓法。具有疏经通络,调和气血,松弛组织,缓解痉挛,加速疲劳消除,提高肌肉工作能力等作用。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以上肢部和肩、膝关节处最为常用,常在每次按摩的后阶段使用。
1
方法与步骤
1 )双手呈抱物形着力于肢体部位,挟住被按摩的部位。
2 )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来回快速地搓动,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
2
动作要领
1 )操作时两手用力要对称,动作柔和而均匀,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2 )运动前,若采用压力大、频率快而持续时间短的搓动,能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运动后,若采用压力小、频率缓慢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搓动,能加速消除肌肉的疲劳。
(六)按法
用指、掌、肘或肢体的其他部分着力,由轻到重地逐渐用力按压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时间(约 30s ),再由重到轻地缓缓放松的手法为按法。具有疏筋活络,放松肌肉,消除疲劳,活血止痛,整形复位等作用。拇指按法适用于经络穴位,临床上常与拇指揉法相结合,组成 按揉 复合手法,以提高按摩效应及缓解用力按压后的不适感,掌按法多用于腰背部、肩部及四肢肌肉僵硬或发紧也用于关节处,如腕关节、躁关节等。用指端、肘尖、足跟等点按穴位,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1
方法与步骤
1 )用指、掌、肘或肢体其他部分着力于皮肤上。
2 )由轻到重地逐渐用力按压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时间,再由重到轻地缓缓放松。
3 )按法中以指按法和掌按法两种最为常用。拇指或示、中、环指面着力,按压体表某一部位或穴位,称指按法。用单掌或双掌掌面或掌根或双掌重叠按压体表某一部位,称掌按法。
2
动作要领
1 )按压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操作时用力方向要与体表垂直,由轻逐重,稳而持续,使力达组织深部。
2 )拇指按穴位要准确,用力以病人有酸、胀、热、麻等感觉为度。
(七)摩法
用示指、中、环指指面或手掌面着力,附着于被按摩的部位上。以腕部连。同前臂,作缓和而有节奏的环形抚摩活动的手法为摩法。具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肠胃蠕动,活血散瘀和镇静、解痉、止痛等作用。刺激轻柔缓和舒适,常用于按摩的开始,以减轻疼痛或不适;常配合揉法、推法、按法等手法,治疗脘腹胀痛,消化不良,痛经等病症。
1
方法与步骤
1 )用示指、中、环指指面或手掌面着力,附着于被按摩的部位。
2 )肘关节要微屈,腕关节要放松,指掌关节自然伸直,轻轻放在体表上;腕部要连同前臂在皮肤上作缓和协调的环旋移动。
2
动作要领
1 )可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均匀往返的连贯操作。
2 )每分钟频率约为 120 次。
3 )用力不可太重。
(八)拍击法
用手掌或手的尺侧面等拍击体表的手法为拍击法。常用的有拍打法、叩击法和切击法。 3 种手法均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舒展肌筋,消除疲劳和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的作用。多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肥厚处。缓缓的拍打和叩击,常用于运动后加速消除疲劳;用力较大,频率较快,持续时间短的切击,常用于运动前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单指或多指的叩击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1
方法与步骤
1 )拍打时,两手半握拳或五指并拢,拇指伸直,其余四指的掌指关节屈曲成空心掌,掌心向下。叩击时,两手握空拳,尺侧面向下。也可用 5 个手指或 3 个手指或一个手指指端叩打在一定的部位上。切击时,两手的手指伸直,五指并拢,尺侧面向下。
2 )两手有节奏地进行上下交替拍打。
2
动作要领
1 )拍打时,肩、肘、腕要放松,以手腕发力,着力轻巧而有弹性;动作要协调灵活,频率要均匀。
2 )叩击和切击时,以肘为支点进行发力。叩击时肩、肘、腕要放松;切击时肩、肘、腕较为紧张,力达组织深部。动作要协调、连续、灵活。
(九)抖法
分肢体抖动法和肌肉抖动法两种。肢体抖动法时,用双手或单手握住肢体远端,微用力作连续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动。肌肉抖动法时,用手轻轻抓住肌肉,进行短时间的左右快速抖动。具有疏筋通络、放松肌肉、滑利关节的作用。多用于肌肉肥厚的部位和四肢关节,常用于运扼消除疲劳,是一种按摩结束阶段的手法。
1
方法与步骤
分肢体抖法和肌肉抖法两种。
1 )用肢体抖法时,用双手或单手握住肢体远端,微用力作连续小幅度的快速抖动(上肢可做上下左右的抖动,下肢一般可做上下抖动)。
2 )用肌肉抖法时,用手轻轻抓住肌肉,进行短时间的左右快速抖动。
2
动作要领
动作要连续、均匀,频率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投;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一般较快,用力不要过大。
(十)运拉法
用一手握住被按摩者关节远端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近端肢体,在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内作被动性的运动的手法为运拉法。具有滑利关节,舒筋活血,防止或松解关节粘连,改善关节运动功能和纠正小关节处的微细解剖位置改变等作用。适用于四肢关节及颈腰部。常在按摩的后阶段使用,能增进关节的活动幅度和消除关节、屈伸不利等疲劳性酸痛。
1
方法与步骤
1 )按摩者一手握住关节远端肢体,另一手握关节近端肢体。
2 )在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内作被动性的运动。
3 )常用的有肩、肘、腕、髋、膝、躁等关节的运拉法。
肩关节运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另一手按在肩部土方,然后使肩关节作外展、内收、旋内、旋外及环转运动。
肘关节运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另一手轻轻托住肘后,然后使肘关节屈伸及旋转摇动。
腕关节运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关节土方,另一手握住手掌中部,然后使腕关节作屈伸、内收、外展及旋转运动。
髋关节运拉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髋、膝屈曲。按摩者一手握住小腿下部,另一手扶住膝部土方,然后作髋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和环转运动。
膝关节运拉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踝部,另一手按于膝关节上,然后使膝关节作屈伸与旋内旋外等运动。
踝关节运拉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小腿下部或托住足跟部,另一手握住前足掌,然后作踝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及旋转运动。
2
动作要领
1 )运拉时动作要缓和,用力要稳;动作幅度要在生理活动范围内做到由小到大。
2 )作环转运动时,可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
(十一)拿法
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面着力,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有节律的提拿揉捏为拿法。具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提神,缓解痉挛等作用。主要用于颈项、肩背及四肢部。临床上常拿风池、肩井等穴位及颈项两侧部位,治疗外感头痛;也用于运动过程中振奋精神,是穴位按摩的常用手法。
1
方法与步骤
1 )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示、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面着力。
2 )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有节律的提拿。
2
动作要领
1 )操作时肩臂要放松,腕要灵活,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为主,用指面相对用力提拿。
2 )用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
3 )拿法刺激强度较大,拿捏持续时间宜短,次数宜少,拿后应配合使用轻揉法,以缓解强刺激引起趵不适。
(十二)滚法
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环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上。通过腕关节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持续不断地作用于被按摩的部位上,此为滚法。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肌肉的活动能力和韧带的柔韧性,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本法压力较大、接触面积较广,适用于肩背部、腰胝部及四肢部等肌肉较肥厚的部位,常用于治疗运动损伤及消除肌肉疲劳。
1
方法与步骤
1 )用手指背侧小指、环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于皮肤上。
2 )通过腕关节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持续不断地作用于被按摩的部位上。
2
动作要领
1 )肩臂和手腕要放松,肘关节微屈约 120° ,即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后时向外滚动约 80° ,腕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时向内滚动约 40°
2 )着力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滚动的频率每分钟约 140 次。运动按摩
一、运动前按摩
(一)提高兴奋性的按摩
赛前使处于抑制状态的人利用按摩手法调节到适宜的兴奋状态。
1
方法与步骤
1 )被按摩者取坐位,术者立于身旁。
2 )用双手拇指指腹由下向上揉推攒竹、丝竹空、太阳穴等穴,接着点揉风池、大椎、内关、足三里等穴。
3 )用双手在受试者肩部两侧斜方肌处快速揉捏。
4 )拍击头、颈、肩部。
5 )迅速抖动上肢。
2
动作要领
1 )手法要干脆利索,要力量重、速度快、时间短,按摩面积小。
2 )按摩时间一般在准备活动之后,比赛之前 5 8min
3 )操作时间一般 3 5miln
(二)克服赛前过分紧张状态的按摩
赛前使处于过度兴奋状态的人调整到相对抑制状态。
1
方法与步骤
1 )被按摩者取仰卧位或取坐位。
2 )头部从前到后做轻推、摩法 5 8 次。
3 )轻点揉印堂、太阳、百会、风池穴,各穴作 10 20 次。
4 )用十指指端从前额向后梳头约 10 次。
5 )对将要运动的大群肌肉沿向心方向进行轻揉捏。
2
动作要领
1 )手法要轻柔和缓,要力量轻、速度慢、时间长,按摩面积大。
2 )按摩时间,一般在赛前 10 20min 前。
3 )操作时间,一般为 15 20min
二、运动中按摩
利用运动中的间歇来进行按摩,迅速消除肌肉的僵硬、疲劳和紧张状态。
1
方法与步骤
1 )视不同情况而定。
2 )项目不同运用的手法和部位也不同,但需按摩的肌肉要充分放松。
3 )跑跳项目的运动员揉捏和抖动下肢的肌肉、擦摩踝关节及膝关节,拍打肩关节。投掷项目的运动员用揉捏、搓和抖动等手法对上肢肢体进行按摩,撩摩和揉推肩胂部和腰背部。篮球暂停休息在上肢做搓、抖等手法。
2
动作要领
1 )重点做运动负荷较大的肌群。
2 )操作时间一般 1 3min
三、运动后按摩
帮助运动员迅速克服和消除由于运动或比赛所产生的疲劳。
1
方法与步骤具体方法与步骤参见全身按摩(实验三十五)。
2
动作要领
1 )照顾重点,顾及全身。
2 )按摩时间,在比赛、训练后或晚饭 1h 后或睡前 1h
3 )操作时间,一般 20 45min
五、注意事项
1
、按摩操作时要清洁手,指甲要剪短,手指不带饰物。
2
、按摩者和被按摩者体位与姿势,既要使被按摩者的肌肉得到充分的放松并感到舒适,又要便于按摩者的操作。
3
、身体各部位按摩及手法应有先后顺序、用力要符合先轻后重,再由重到轻等要求。
4
、要随时观察被按摩反应,询问其感觉,以便及时调整手法强度。
5
、在学习和掌握基本手法的同时,为提高按摩的质量和效果,还应进行手法基本功的练习,即身法自然放松,不要弯腰。用力顺序,发力在腿,用力在腰,促动肩臂,腕部放松,力在指端。手法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六、作业与思考题
1
、简述运动按摩分几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目的及要求是什么?
2
、兴奋性按摩和抑制性按摩的本质区别和要求是什么?
3
、运动后按摩的目的和身体按摩的顺序及列举 3 个重点手法。

] 实验二、拔罐疗法

一、目的
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是让学生掌握另外一种能够恢复疲劳和治疗疾病的中国医学的方法。
二、原理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的热力,排出罐中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淤血现象,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拔罐疗法又称 火罐气 吸筒疗法 ,古称 角法 ,古代中医文献中多有论述,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 火罐法 时说: 罐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 …… 肉上起红晕有水出,风寒尽出。
三、器材与药品
玻璃罐、 95% 酒精,棉球、打火机、真空罐、按摩床等
四、步骤
一、罐的种类
根据制罐材料及火罐疗法的进步,可分五种:
(
) 竹罐:用坚硬的园竹筒制成,特点:轻巧价廉,不易破碎,取材易,制作简单;缺点:易爆烈漏气。
(
) 陶罐:由陶土烧制而成,优点:吸力大;缺点:笨重,易碎,较少使用。
(
) 玻璃罐:由玻璃制成,优点:质地透明,可清楚的窥见罐内皮肤淤血程度,便于掌握时间;缺点:易碎,当前应用最广。
(
) 抽气罐:也叫真空罐,由玻璃或优质透明塑料特制,顶部有抽气装置,并配有抽气设备。优点:空气的负压可人工调节,负压程度较火罐大,吸力强,操作干净,不易烫伤。
二、拔罐法分类
(
) 以排气法分类
1.
火罐:利用火的热力和燃烧需氧排出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而吸着于皮肤上,称火罐法,其吸拔方法有四种:
(1)
投火法:用酒精棉或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即可吸于皮肤,要求罐要侧拔,或向上拔,不能向下扣,以免烧伤皮肤。
(2)
闪火法:用摄子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罐内绕一圈,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即可吸住。
(3)
架火法:用不易燃和不传热的块状物,直径 2 3cm ,放在被拔部位,上置小块酒精棉,后点燃扣罐可产生较强吸力。
2.
水罐:利用煎煮水热力排出空气,一般应用竹罐,先将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用时将罐倾倒,用摄子夹出甩去水液,或作折叠毛巾紧扪罐口,乘热扣在皮肤上,即能吸住。
3.
抽气罐:用抽气泵抽出空气,它是一套现代拔罐的特殊装置。
(
) 以拔罐形式分
1.
单罐:用于病变范围小,或明显痛点,选取适当口径的火罐。
2.
多罐:用于病变范围广,可在病变范围内吸拔数个乃至排列吸数十个,称排罐法。
3.
闪罐:吸拔后即起去反复多次,至皮肤潮为止。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机能减退。
4.
留罐:吸拔后留罐的时间 5 15 分,罐大吸力强的留置时间减少。
5.
推罐:又称走罐,吸拔后在皮肤上来回推拉,用于面积大,肌肉丰厚处。须选用口径较大的罐,口要平滑,玻璃罐最好。先在罐口上涂油脂,将罐口吸上后,手握住罐底,稍倾,即后半边着力向下按,前半边略上提,慢慢向前推动,来回推动数十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
) 以综合运用分类
1.
煮药罐:将配制成的药装入布袋内,扎紧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将竹罐放入药汁内煮 15 分钟,使用时,按水煮法吸拔于需要部位。多用于风湿病。常用药方为:麻黄、蕲蛇、羌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曼陀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 6g
2.
储药罐:在抽气罐内或玻璃罐内,事先储一些药液,药量约为罐 2/3 1/3 ,使之吸在皮肤上。常用药物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
酒等。常用于风湿病、哮喘、咳喘、感冒、溃疡、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3.
针罐:在留针的过程中,加拔罐,即事先在一定部位行针刺,待得气后,以针刺点为中心拔罐,多用于风湿病。
4.
针药罐:在留针的过程中,再拔药罐。即先针刺,再以针刺点为中心拔药罐。
5.
刺络拔罐:用三棱针、皮肤针等刺出血,再拔罐。适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搔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五、注意事项
1.
高热、抽搐、痉挛等症,皮肤过敏或溃破损处、肌肉消瘦或骨骼凹突不平及毛皮多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2.
使用火罐法和水罐法时,要避免烫伤皮肤。
3.
针罐并用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造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慎用。
4.
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抓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5.
拔罐后一般局部皮肤会呈现红晕或紫绀色淤血斑,此为正常现象,可自行消退。如局部淤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由于留罐时间过长而引起的皮肤水泡,小水泡不需处理,但要防止擦破以免发生感染;大水泡可用针刺破,放出泡内液体,并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
六、作业与思考题
1
、能够熟练运用罐进行治疗。
2
、完成实验报告

] 实验三、刮痧疗法

[ ] 实验四、艾灸疗法

一、目的
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是让学生掌握另外一种能够恢复疲劳和治疗疾病的中国医学的方法。也是一种自然疗法。
二、原理
中医经络理论与艾条的药物作用与热等的作用
三、器材与药品
艾条、打火机、酒精灯等
四、步骤
临床常用的炙法有艾炷炙、艾条炙和温针炙三种。
(
) 艾炷炙
将艾绒捻成圆锥形的艾炷,大的如半截橄榄,中的如半截枣核,小的如麦粒,可根据部位和病情需要而定。施炙时将炙炷置于应炙部位,点燃尖端,待病人感到灼痛时,即移去,再换再炙。每燃一支艾炷称一 ,一般每次 3~7 壮,使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也可以在艾炷下垫置生姜片,蒜片或食盐等物,可产生温经,消散或缓冲等不同的作用。
(
) 艾条炙
艾条有成品供应,故一般不需自制。施炙时,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腧穴,保持一定距离,使患者感到温热舒适而无灼痛。
(
) 温针炙
温针炙又称 烧针尾 ,是针刺与艾炙合并使用的一种方法。在针刺后的留针过程中,将一小团艾绒捻裹在针尾上, ( 或取一小段艾条插在针尾上 ) ,点燃施炙,通过针身将热力传至腧穴深部,直到针尾上的艾绒燃完为止。
二、适应范围
炙法一般适应于虚症、寒症。如虚脱、寒湿脾痛,久泻以及其他属虚寒之症。凡实症、热症一般不用炙法。
三、艾炙配方
(
) 艾条炙
组成:每条艾绒中掺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份的细末 6g 而成。
(
) 雷火针炙
组成:艾绒 24g ,沉香、木香、乳香、菌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 9g ,麝香少许,将药粉研细末,与艾绒混合使用。
作用:治疗风寒湿症、泄泻、腹痛。
(
) 太乙针炙
组成:艾绒 100g ,硫黄 6g ,麝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川芎、独活、穿山甲、雄黄、白芷、全蝎各 3g ,将以上各药研成细末和匀。 用法:取艾绒 25g ,取药粉 6g ,或做艾条,或用艾炉使用。
五、注意事项
1
、注意防火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通风
六、作业与思考题
1
、完成实验报告
2
、写出艾灸的原理与日常应用

] 实验五、出血的急救

一、目的
在运动场,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出血,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出血的第一现场进行自救。
二、原理
因运动损伤或其他意外引起的出血,有时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必须进行止血。通过压迫与出血部位相应的表浅动脉,可起到临时止血、抢救生命的作用。
三、器材与药品
止血带、软布、卷轴绷带等。
四、步骤
1
、全身主要浅表动脉的体表定位和指压止血法
3
人一组,先阅读实验指导熟悉全身主要浅表动脉的准确位置,然后一人监督,另 2 人互相进行浅表动脉的定位。
1 )颞浅动脉压迫止血法
在耳屏前方用拇指摸到搏动后,将该动脉压向颞骨面。此法用于同侧头额、颞部的临时止血。
2 )颌外动脉压迫止血法
在下领角前约 1.5cm 处,用拇指摸到搏动后,将该动脉压在下颌骨上。此法用于同侧面部出血的临时止血。
3 )锁骨下动脉压迫止血法
在锁骨土方、胸锁乳突肌外缘,用拇指摸到搏动后,将该动脉向后内正对第一肋骨压迫。此法用于同侧肩部和上臂出血的临时止血。
4 )肱动脉压迫止血法
使患臂稍外展外旋,在肱二头肌肉缘中点处摸到搏动后,用拇指或其余四指将该动脉压迫于肱骨上。此法用于同侧前臂出血的临时止血。
5 )指动脉压迫止血法
在第一指节根部两侧,用拇、示指相对夹住。此法用于手指出血的临时止血。
6 )股动脉压迫止血法
在腹股沟中点处摸到搏动后,用两手拇指重叠(或用掌根),压迫该动脉于耻骨上支。此法用于同侧大腿、小腿出血的临时止血。
7 )胫前、胫后动脉压迫止血法
用两手的拇指或一手的拇、示指分别按压在内髁与跟骨间和足背横纹的中点。此法用于同侧足部出血的临时止血。
2
、止血带止血法
1 )橡皮管止血带止血法
先在要用止血带的部位用三角巾、毛巾或衣服垫好,将止血带的一端留出一部分并用一手的示、中指夹住靠在垫上,另一手将止血带适当拉紧拉长,绕肢体 2 3 圈(压在留出的那一部分止血带上)后,将残留端夹在示、中指间拉出即可。
2 )紧扎止血带止血法
在伤口处用绷带、三角巾等勒紧止血,其中第一圈绕扎为衬垫,第二、第三圈分别压在前一圈的上面并适当勒紧,然后打结(图 23-8 )。以上两种方法常用于四肢动脉出血的临时止血。
五、注意事项
1
、用指压止血法时一定要找准表浅动脉压迫点的位置,但不要在正常人体上进行压迫(特别是颈部的动脉),以防引起意外。
2
、用止血带止血时,止血带要绑扎在伤口的近心端,并要在肢体周围垫上软布后再扎止血带。
3
、上肢出血时,止血带要扎在上臂(但不要扎在中卫 1 3 处);下肢出血时,止血带扎在大腿靠近伤口的近心端。
4
、上肢每隔 30min 、下肢每隔 h 须放松一次止血带,放松时间约 2 3min 并暂时改用压迫止血法,以免引起肢体缺血而发生坏死,但上止血带的最长时间不宜超过 3h
5
、上了止血带后要留明显的标签,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部位、放松止血带的时间和重上止血带的时间等。
6
、无论用哪种方法进行临时止血后,都应将伤员迅速送往医院进行处理。
六、作业与思考题
能够根据出血的部位和类型进行处理。

[ ] 实验六、心肺骤停的急救

一、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肺骤停的急救,并能熟练进行单人操作。
二、原理
在某些意外情况下,人体在发生心跳、呼吸突然中止后会造成血液循环的停止。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血液循环停止后 4 6min 大脑即发生严重损害,甚至不能恢复,所以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心肺复苏术。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使呼吸血液循环得以恢复挽救生命。 现场心肺复苏术主要为徒手操作,在许多场合下这是唯一实用的有效方法。病人心跳、呼吸停止后,全身肌肉松弛,口腔内的舌肌和会厌也松弛后坠从而阻塞呼吸道。采取头后仰、抬举下领,可使舌根部向上抬起,使呼吸道通畅,这样就可以用口向病人口内顺利吹气。 心跳停止后,全身的血液循环也会随之停止,脑组织和许多重要脏器得不到氧气及血液的供应,很快就会出现坏死。因此必须在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人为地维持血液循环。
三、器材与药品
心肺复苏模拟人、无菌纱布、酒精棉球、镊子等。
四、步骤
一、熟悉心肺复苏模拟人模型
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心肺复苏模拟人的使用说明书,熟悉并明确使用方法。
二、心肺复苏术
)判断意识和畅通呼吸道
发现昏迷倒地的病人后,轻摇病人的肩部并高声喊叫: 喂,你怎么了 ?若无反应,立即掐压人中、合谷 5s ,若病人仍未苏醒,立即向周围呼救并打急救电话 120 。然后将病人放置成复苏体位,即病人仰卧,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 用仰头举颌法开放病人气道:抢救者一手置于病人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示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额角处,抬起下颌。
(二)人工呼吸
在畅通呼吸道后要立即判断病人有无呼吸,抢救者将脸贴近病人的口鼻,感受有元气息进出,同时眼睛侧视病人胸部,观察其有无起伏。若都无反应则说明病人没有呼吸,要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在保持病人呼吸道畅通和口部张开的位置下进行。操作时用按于病人前额一手的拇指与示指捏住病人的鼻孔;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紧贴病人的口(要将病人的口全部包住,若条件许可可先用一块无菌纱布盖住病人的口),快而深地向病人口内吹气,直至病人胸部上抬。 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放松捏鼻的手指,以便病人从鼻孔出气,轻轻抬起头部,眼视病人胸部,同时吸入新鲜空气,准备下一次人工呼吸。每次吹入的气量约为 800 1200mL
三)胸外心脏按压
先判断病人有无脉搏。抢救者一手置于病人前额使其头部保持后仰,另一手在靠近抢救者一侧触摸病人颈动脉,用示指及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男子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旁滑移 2 3cm ,在气管旁软组织处轻轻触摸颈动脉搏动。 在判断病人没有脉搏后,就应立即准备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病人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平地上,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位置下,先进行两次人工呼吸,然后抢救者应快速找到按压的部位:首先以示指、中指并拢沿病人肋弓处向中间滑移,在两侧肋弓交点处寻找胸骨下切迹(剑突处),以此作为定位标志;然后将示指和中指的两指横放在胸骨下切迹上方,示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位即为按压区。再将定位手取下,将一手掌根重叠放在另一手背上,使手指不要接触胸壁。 抢救者双臂应伸直,双肩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图 25-7 )。按压的频率为 60 80 次/ min ,对于成年病人按压深度为 3 4cm
单人进行心肺复苏术:遵循上述步骤先进行两次人工呼吸,然后进行 15 次胸外心脏按压,即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是 2:15 ,如此反复进行,直到专业医务人员赶到。 双人进行心肺复苏术:遵循上述步骤,一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另一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此法要求两人必须协调配合,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 5:1 4:1
五、注意事项
1
、开放气道行仰头举颌法时,注意手指不要压迫病人颈前部、颌下软组织,也不要使颈过伸。
2
、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每次吹气量不要过大,否则易造成胃大量充气。
3
、判断有无脉搏时,触摸颈动脉不能用力过大,以免颈动脉受压妨碍头部供血,检查时间不可超过 10s
4
、胸外心脏按压用力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也不能忽快忽慢,禁止做猛烈地冲压,按压时手指不要压在胸壁上,否则易引起肋骨或肋软骨骨折。
5
、按压时用力应垂直向下(特别是肘关节要伸直),不要左右摆动,双手掌要重叠放置,不可交叉放置,按压后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可离开胸骨定位点。
六、作业与思考题
1
、完成实验报告
2
、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方法进行休克的急救。

] 实验七、骨折的急救

一、目的
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是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骨折时进行简单但十分重要的处理,减小骨折的进一步恶化和使骨折更好的恢复。
二、器材与药品
各种长度和宽度的夹板、三角巾、棉花、担架或床板等。
三、步骤
一、骨折的临时固定
(一)锁骨骨折
3 条三角巾分别折成宽带,两条做成环套于双肩,另一条在背部将两环拉紧打结,腋下放置棉垫等松软物,以防腋下组织受压,最后以小悬臂带将伤肢挂起。
(二)肱骨干骨折
取两块合适夹板,分别置于伤肢外侧和内侧,用叠成带状的三角巾在骨折的上下两端将夹板固定,再用小悬臂带将前臂挂起,最后用三角巾把伤肢绑在躯干上加以固定。
(三)前臂骨折
将前臂处于中间位,拇指朝上,肘关节屈曲 90° ,在前臂的掌侧和背侧分别用两块有垫夹板固定(夹板的长度应超过肘和手腕),用 3 4 条宽带绑缚夹板,最后用大悬臂带将前臂挂于胸前。
(四)手腕部骨折
患手握棉花团或绷带卷,用一有垫夹板置于前臂和手的掌侧,用绷带缠绕固定,最后用大悬臂带将患肢挂于胸前。
(五)股骨骨折
用两块长夹板分别置于伤肢的内外侧,内侧夹板的长度从大腿根部至足髁,外侧夹板的长度从腋下至足跟,然后用 5 8 条宽带固定夹板,在外侧打结。
(六)小腿骨折
用两块长夹板置于伤肢的内外侧,内侧夹板的长度从大腿中部至足髁,外侧夹板的长度从髋部至足跟,然后用 4 5 条宽带固定夹板,分别在膝上、膝下和髁部外侧打结。
二、关节脱位的临时固定
(一)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发生前脱位后,将患肢肘关节屈曲 90° ,取两条三角巾折成宽带后,一条斜挎于胸背部吊起患侧前臂并在健肩上打结,另一条包绕患肢上臂后在健侧腋下打结。
(二)肘关节脱位
肘关节发生后脱位后,将一钢丝夹板弯成 135° 左右,置于患肘后用绷带缠绕扎紧,再用小悬臂带悬于胸前;另一种方法是用两条三角巾折成宽带,一条悬挂患臂后斜挎于胸背部在健肩上打结,另一条则绕过患肢上臂后在健侧腋下打结。
三、脊柱骨折的固定和搬运
(一)颈椎骨折的固定和搬运
应由 3 人进行,其中一人专门负责患者头部的耷拉固定,使患者的头部处于伤后的位置,不可屈、伸、旋转,其余两人抬患者的肩、背、腰、腿, 3 人协力将患者仰放在硬板担架上。在患者颈下放一小垫,头部两侧用沙袋或卷起的衣服固定后用担架搬运。
(二)胸、腰椎骨折的固定和搬运
对怀疑有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必须由 3 4 人同时托住头、肩、臀和下肢,把患者的身体平托起来后放上平板硬担架,搬运者同时用力向一个方向滚动患者身体,使其成俯卧位后搬运。严禁抱头、抬脚式搬运,以免使脊柱过度弯曲而加重对脊髓的损伤。
四、注意事项
1
、发现骨折后应就地及时进行固定,尽量避免移动断端而加重损伤。
2
、固定用的夹板长短、宽窄要适当,应能将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都固定。
3
、夹板要用绷带或软布包缠后再用,夹板的两端、骨突部和空隙处要用棉花或软布垫好,以防局部压迫性损伤。
4
、绑缚夹板的宽带应先绑在近骨折处的上下端,然后分别绑上下关节,结打在肢体的外侧。
5
、四肢骨折固定时要露出肢、趾端,以便观察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
五、作业与思考题
1
、写出实验报告
2
、能够分析各种骨折时的具体状况和熟悉固定的方法。

] 实验八、急救包扎

一、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绷带、三角巾包扎的基本要领和包扎技术。
二、原理
三、器材与药品
普通卷轴绷带、三角巾、医用橡皮膏、剪刀等:
四、步骤
1
、绷带包扎法
1 )环形包扎法
此法适用于包扎额部、手腕和小腿下部等粗细均匀的部位,也用于其他绷带包扎法的开始和结束。包扎时将绷带带头斜放于包扎处,用一手拇指压住,将卷带环绕包扎一圈后,再将斜放的带头一个小角反折过来,然后继续环绕包扎,后一圈覆盖前一圈,包扎 3 4 圈即可。
2 )螺旋形包扎法
此法适用于包扎上臂、大腿等肢体粗细差不多的部位。包扎时以环形包扎法开始,然后将卷带向上斜行缠绕,后一圈盖前一圈的 1 2 2 3 即可。
3 )反折螺旋形包扎法
此法适用于包扎前臂、大腿和小腿等肢体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包扎时环形包扎法开始,然后用一拇指压住卷带上缘,将其上缘反折(注意要避开伤处)并压住前一圈的 1 2 2 3 ,每圈的折线应互相平行。
4 “8” 形包扎法
适用于包扎关节部位,有两种方法:
1
.从关节中心开始,先做环形包扎,然后将卷带斜行缠绕, 圈绕关节的土方,一圈绕关节的下方,两圈在关节凹面交叉,反复进行逐渐远离关节。包扎时每圈压住前一圈的 1 2 2 3 ,最后在关节的上方或下方以环形包扎结束。
2
.从关节下方开始,先做环形包扎,然后将卷带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来回做 “8” 字形缠绕并逐渐靠拢关节,最后以环形包扎结束。
2
、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依三角形命名,有顶角、底角、斜边和底边等名称。
1 )手部包扎法
三角巾平铺,患手手掌向下,指尖对三角巾的顶角,平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底边横放于腕部,然后将三角中的顶角向上反折,再将两底向手腕背部交叉围绕一圈,在腕背打结。
2 )足部包扎法
与手部包扎法基本相同。
3 )头部包扎法
将三角巾的底边置于前额,顶角朝向头后正中,然后将底边从前额绕至头后,在枕后交叉再绕至前额打结,最后把顶角拉紧并向上翻转固定。
4 )大悬臂带
适用于除肱骨与锁骨骨折以外的上肢损伤。将三角巾顶角放在伤肢的肘后,一底角置于健侧的肩上,肘关节屈曲前臂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将下方的底角上折,包住前臂,在颈后与上方底角打结,最后把肘后的顶角折向前面,用橡皮膏或别针固定。
5 )小悬臂带
此法适用于锁骨和肱骨骨折。将三角巾叠成四横指宽的宽带,其中央置于伤肢前臂的下 1/3 处,两端在颈后打结。
五、注意事项
1
、包扎时应使伤员处于舒适的体位,包扎过程中尽可能不要改变伤员的位置。
2
、包扎时动作要熟练、柔和,松紧适中。
3
、绷带包扎要从伤部远端开始,包扎结束时可用胶布或打结固定,但结不能打在伤口上。
4
、螺旋形包扎、反折螺旋形包扎、 “8” 字形包扎,每圈都要压住前一圈的 1 2 2 3
5
、包扎四肢时应使指、趾端外露,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六、作业与思考题
1
、完成实验报告
2
、能够熟练运用大、小三角巾进行包扎,以及各个部位的包扎方法。能运用各种简易物质进行包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