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
1916
年
8
月
15
日,新文化运动风雨欲来,民主战士李大钊为唤醒国民,亲自创办《晨钟报》,在创刊号中他奋力疾呼:《晨钟》自身无所谓使命也,而以青年之使命为使命。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晨钟》之声,即青年之舌,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青春中华之克创造与否,当于青年之觉醒与否卜之,青年之克觉醒与否,当于《晨钟》之壮快与否卜之矣。盖青年者,国家之魂,《晨钟》者,青年之友。青年当努力为国家自重,《晨钟》当努力为青年自勉,而各以青春中华之创造为唯一之使命,此则《晨钟》出世之始,所当昭告于吾同胞之前者矣。
晨钟既出,如一颗春雷,豁人耳目,沁人心脾,点燃了压抑许久的青年心中的热血。然而造化弄人,天妒英才,仅仅20天,李大钊因种种原因辞去《晨钟》报主编一职,1928年,《晨钟》停刊,前后十二年矣.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历史的钟声敲响催醒了崭新的 21 世纪。又一批文学爱好者站在时代的大潮前,勇敢地担起了复兴《晨钟》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2002 年 3 月 18 日,新的《 晨钟报》在楚汉大地淮南市一所有着近六十年辉煌办学历史的名校洞山中学诞生了,学校党委书记李玉清欣然为我报题词:精创晨钟文学活动,烹烩校园文化大餐。
六年间,《晨钟报》一直坚持“师生办,为师生”的理念,把“展示学校风采,交流教学信息,传承校园文化,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办报宗旨,开设学校管理、校园简讯、教育教学、交流平台、文学园地、艺苑百花、小记者在行动等富有学校特色的栏目。成功付梓一十又七期,每期印刷 3500 — 4000 份,保证全体教职工及学校四—九年级学生人手一份,另外,往淮南市所有兄弟学校各寄两份,以互通有无,扩大了解。真正使《晨钟报》成为广大师生的真诚朋友,成为凝聚师生智慧和力量的乐土,成为对外展示我校办学水平的重要窗口。同时,为全体师生搭建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激发广大师生参与教学、学习、研究的热情,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为创建学习型、书香型校园奠定良好基础。
舜耕中耸,山涛松雾,到此间昂昂气宇;长淮东奔,风波浪涌,成兹地勃勃斯文。昔日《晨钟》已去,今日《晨钟》依旧。《晨钟》之使命依旧,青春之中华必胜于欧洲、雄于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