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案例分析阶段: 2015 年 9 月 —2016 年 7 月)
淮南市洞山中学小学部自本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投身到“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性研究中去,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深对高效课堂的理解,我校小学各年级语文教师借助常规研修课、校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此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 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有关教学信息与课改的有效性资料,认真研读,制定方案,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实施操作奠定基础
我们认为推动教师观念的改变,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不断的学习,切实领会课改的精神和实质,运用到自己平时的每一节语文课堂上。为了使“构建高效课堂”不流于形式,我们小学部的全体语文老师每周利用星期二下午两小时的业务学习时间坚持不断的学习,此项活动将一直贯穿于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整个活动中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都积极参与研讨,自觉学习有关与“高效课堂”有关的书籍、杂志和各类文章。如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孙亚玲在《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长春出版社出版的熊梅所著的《高效课堂》、江苏省丹阳市里庄小学蔡国仁先生撰写的《优化教学环节,构建高效课堂》、叶枫先生撰写《营造高效课堂的几种方法》、辛兆刚先生撰写的《优质高效课堂的特征》、鹿坤撰写的《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宜春市五中王隆裕撰写的《浅谈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山东省安丘市实验中学夏方进先生撰写的《深研“高效课堂”,建设快乐校园》,张金凯撰写的《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年第2期,张乐亭撰写的《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年第3期,吴波撰写的《浅谈如何构建打造高效课堂》.《华章》.2009年第9期,张立红撰写的《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学习周刊)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9期等论文,这些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课题组成员还撰写了学习体会。我们平时除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还经常召集语文学科老师对照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探讨,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研讨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2、组织“生态高效,让课堂更精彩”系列活动
这些活动由骨干教师示范课、各年级组公开课、新教师亮相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形式组成,迄今为止已经开设各类研究课 20 多节。每位课题组成员上完课,都会交上一份具有自己独特教法的“高效课堂”教案,并附上教后反思。所有听课老师一起进行评价、研讨,确定下更有效的教法,并在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发扬光大,不断积累总结完善,形成各年级、各类课文的有效教学模式。另外,我们还非常重视学生在这节课上的感受和收获。因此,每上完一节公开课,我们还会马上给每位学生发一份“问卷调查表”,及时搜集第一手资料,吸收真实的反馈,才会达到真的“高效”!
3、启动了“一堂好课”教学视频资源库。自 2015 年 9 月起,学校充分利用新建的微课教室,教师的公开课都可进入上课,意在用 2 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数量可观的课堂视频资源,丰富高效课堂研究的研究样本,达成教师关于高效课堂的共识。
4.积淀了“高效课堂”一些实现策略
( 1 )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独特的优势。多媒体教学以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语文课堂教学由静变动、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兴趣盎然。在平时的每一节语文课上,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性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实现了个性化、高效化、针对性、多样性的教与学。
( 2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高课堂的高效性。课堂教学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和谐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例如在一些中高年级的略读课文的教学时,我们就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作为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让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采用小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3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语句优美、内容丰富、生动的课文时,我们会先利用多媒体课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习主动性骤然高涨。当孩子说到相关物品时,随即把相关的词语和画面出示给学生,使抽象的生字与具体形象相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初步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5、对小学三—六年级学生进行课堂有效性调查问卷。
为了解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情况,以方便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一些分析与研究,我们又对三—六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随机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共有 20 道题,让学生无需填写与班级与姓名,但必须如实填写。
6、课题的阶段反思和后期打算
1.基于学科教学的“高效策略”的总结还不够。学科研究中,基于研究人员水平分布的不平衡,有待加强薄弱年级的研究。
2.有些实施策略有待建立模型,以有利于成果固化和推广。
(课题承担人:马玉娴 李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