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师园地 > 教师论坛
《散步》教学反思
2013-01-09 00:00:00|作者:管理员|查看

《散步》教学反思

李方能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 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作者莫怀戚,通过生活中最平常的散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以及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即以“孝”为先。教学此文后,反思课堂教学,感受颇多,现小结如下: 一、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应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学应该“贴”着学生设计,“贴”着学生教。因此,找准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找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本文通俗易懂,课文内容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与学生的家庭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伊始,我就问学生:“咱们班的学生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的感受。”这样的导入,学生自然而然就进入本课的学习。在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分别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的角度来复述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就很快融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在体会课文中所体现出“我”作为一家之主的“孝”的特点时,我设计了两个讨论:( 1)如果散步就一家三口,情况会怎样?(2)发生分歧时,如果顺从儿子,决定走小路,那又会怎样?前者集体讨论,后者小组探讨。学生谈论热烈,汇报时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正反对比,学生很容易就体会了课文中“我”的孝顺。在作业设计上,我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与爸爸妈妈一起“带上笑容,带上祝福”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看看,实践“孝”的内涵,并用笔记录下经过和感触。这既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又是对学生一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一举多得。

因此,在备课时,老师心中要有学生,理解学生的学情,寻找教材与学生的联系点,以次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贴”着学生教,使学生融入文本,而不是置身课文以外。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很高涨,这样的教学也是有效的。“教学的起点是学生”“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学的归宿是学生”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新课程的新的理念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到这一点,更重要是改变老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这种改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求教师不能先入为主, 应是以一个普通的阅读者的身份, 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静下心来,揣摩语言文字, 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考,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 才能高屋建瓴,驾轻就熟。而不是在备课的过程中,老师对照教参上的答案,找内容;上课的过程中,带着学生去找老师教案上的答案。这样的语文课了无趣味,是低级的,无效的。

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得出“孝”为本课的思想核心。因“孝”生情,因“孝”而使家庭生活更加和谐。家如此,国亦如此。因“孝”家和睦,因“孝”国安泰。据此设计教学,以此拓展开来,教学环节集中,教学过程合理,教学内容深刻。

三、 “语文味”既是语文 教学 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更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 经典 也枉然。”那么,如何在《散步》的教学中少点“政治味”,多点“语文味儿”呢?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是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核心。

《散步》就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教学中,通过品析文章开头的“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句子中母亲所处的位置,感受母亲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赏析“本不愿”、“应该”、“信服”、“熬”等词语,深刻理解“我”对母亲的孝顺。通过对课文对称、整齐、有韵味的语言的朗读品位味,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