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师园地 > 教师论坛
频数与频率(一)课后反思
2013-01-09 00:00:00|作者:管理员|查看

频数与频率(一)课后反思

汤深晶

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就是每一次好的学习机会,每一次的课后反思就是每一次好的经验总结。在这次省优秀课评比中,我上了一节沪教版七年级下的《频数与频率》第一课时。上过以后,收获颇丰,感受颇深。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的成功之处

1 、教学设计恰当

在教学设计时,我寻找了生活中贴近学生的实例——以学生的生日月份作为统计对象,不仅可以引起学习的学习兴趣,更能体现数学无处不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在统计时,充分体现老师的是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接着选取课本的“问题 1 作为素材,为引出“频数”、“频率”的概念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在引出概念的同时,为学生做这样的统计,要分哪些步骤——(收集数据) 分类 列表 求出频数与频率 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引出概念后,提出几点注意,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为了进一步对概念加深了解并予以巩固,我选择了另一个学生身边的实例:安庆(比赛地)的空气质量状况,并且仍然以全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让全班活动起来。为了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我以学生提供的各种手势表示不同的状况,如:翘起大拇指表示“优”等。这个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开心、快乐,并且在快乐中知道如何获取信息的方法,同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互动,很容易知道频数,计算出频率,一举三得。概念巩固以后,解决课本中“问题 2 :如何通过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最后在讨论和交流中得出结论:像这样的问题,均可以通过频率来解决。通过这样的交流后,加深学生对频数和频率更进一步的理解。

2 、概念引出充分

在概念的引出中,我选择了两个实例,第一个是学生的生日月份;第二个是课本中的“问题 1 ”,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很自然地引出了概念。通过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很好。

3 、时间分配适当

在时间上,总体来说是很适当的。本着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给足时间让学生有一个讨论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交流合作,以便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4 课堂氛围浓

在整个 45 分钟的课堂里,学生学习的激情非常高,求知欲很浓。敢于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活动式教学”的特色。在活泼的课堂中,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教师教得轻松愉快。

二、教学的不足之处

任何一堂课的教学都有它的不足之处。在课后,我对我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作了以下几点反思:

1 、课堂中新的生成没有处理地更好——第一处是在统计学生生日月份时,调查人数为 53 人,可最后出现了 46 人。当时我的处理时,直接把没有举手的 7 个随意地加到了某个月份上了。在数据统计中,数据应该是真实有效的,这样处理违背了数学的严谨性和真实性,容易使学生产生误导。第二处是在解决课本“问题 2 时,有学生回答:因为“满意”的频率为 90% ,所以小张的工作还不错。师问: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有个学生举手站起来说:“我认为不一定,如果调查的人数为 100 ,而满意的只有 18 人,此时小张的工作就不好了。当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回答很好(中间作了点简单讲解),现在我们就调查的就是这 20 个人 ? ——有点阻断了学生的思维的拓展。如果要学生在此时对此进行一些讨论,把问题说透点是不是更好。尽量不让学生在课堂中留有半点疑惑和遗憾。

2 、语言还有待提高

数学语言讲究的干练、精确。在教学时,尤其是数学教学,对语言的要求很高。如:怎样提问才恰到好处——既不让学生回答的无厘头,又要学生围绕着你的教学思路;还有过度语言,如何利用简洁而又明确的语言很自然地过度到下一个问题等等。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推敲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倍加注意语言的表述,我相信我一定会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