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创造了语文,语文丰富了生活。语文之中有绘画:“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语文之中有建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文之中有生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为一门基础性与工具性的学科,为整个人生奠基的,当是身为万学至尊的“国学” —— 语文,今天,且让语文插上一双灵性的翅膀,带着我们畅游天下,一个仅属于你我的天下。
这第一个“天下”是“天下英雄君与我,文章知己友兼师。”胡适之师傅君剑无疑是很有慧眼的,观察了少年胡适半年多便能判断出胡适将来必定是个“英雄”,顺应时势,创造历史的英雄,故而谦称刚满十五岁的胡适为“友兼师”了。 —— 胡适早已是十分爱惜名誉的人了,他像是受到了历史的暗示,肩上顿时压上了干斤重的使命感,他开始在“文章”上、在“诗”上花大力气了,终成一代文学大师,一生共获得 36 个博士学位。在通往文学殿堂的康庄大道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露露头角,见贤思齐,将来成不成英雄且别多想,目下首先要做成一个喜欢读书、享受写作、以我之笔写我之心的写手。学好语文吧,让你的身影在太阳底下发表宣言: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就是一道风景!
第二个“天下“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范仲淹空有治国之术,可怜生不逢时,虽是良禽却无佳木而栖,虽为贤臣却无明君而伺。面对混沌的时局,他自知无回天之力,更无扭转乾坤之势。朝廷待他太薄,他一贬再贬,坎坷落魄的他,却无丝毫怨天尤人、愤世嫉俗之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天下之事,似桑田变幻,如大地沉浮,国家的富强与贫穷,民族的繁荣与落后,对此世人的态度不尽一样。为“贫穷”和“落后”而忧,为“富强”和“繁荣”而乐,大凡是人之常情。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疾呼,周恩来则掷地有声地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的精神,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学好语文吧,让你不屈的灵魂和古贤人产生碰撞: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个“天下”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 记· 大学》里的寥寥十七字,七个阶段,十方圣贤皆由此道而得圆满。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端正自己的道德品行,才能处理好家庭成员的矛盾之类的事,最后才可以达到治理国家,平定天下,让人民安居乐业。一个人可以使天下太平,非圣人不能言此理,非贤者不能信此事。贤人可以,你我也可以。要知道,即使在我们这些凡夫,心物的交流感应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让心物归一,心外无物,物外无心,心物交融。一棵至善的心树它能够遍满一切虚空,达到全心是空,全空是心的圆满境界。心如灵种,物如虚空,在虚空中生根、发芽、抽枝、开花、结果。封建道德不是一棒子打死的,精神胜于物质,细细品茗,馥香四溢。学好语文吧,你无须多言别人也知道: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你的心灵宁静而淡泊!
第四个“天下”就是“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笑谈中,不胜人间一场醉。”那一股英气与洒脱,诉说尽人生的大气与沧桑,豁达与坦然,婉约与旖旎。东方不败真的是高处不胜寒了,人生如此,浮生若梦,缘生缘死,谁又会知?当你年轻时,你以为这个世界只有你,宏图伟业当在只掌之间,仿佛 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只有谈笑之中;可是一朝梦醒时,你却发觉这一切的一切和你似乎毫无瓜葛,你得到了,却又失去了,得到的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失去的却是你最美好的。当你不能再拥有,唯一能做的,便是:令自己不要忘记。天地孤影任我行,多好的画面,或许只有到了太上忘情的境界,才会有这样的气概吧,尘世如 潮人 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问天下,真正笑傲江湖的能有几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整日的忙碌中,偶然静下心来,发现可能已经失去了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 快乐。放下烦恼,放飞心情,在这一片自己的空间中自由翱翔吧。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败,滴水穿石,穷且益坚;荣,沧海巫山,浮华万千;辱,羽化之仙,阔海空天。学好语文吧,只有学好了语文你才知道:千万别迷恋语文,因为一切神马都是浮云!
我以我的歌感动上帝,正如山以瀑布,感动遥远的大海。过去有人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么,今天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且放天下股掌间,须行弹指一挥间,快意行走凭哪般,中华语文给答案”。 21 世纪,让我们用语文行走天下!
语文组: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