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校管理 > 工会
教职工读书会第一期 遇见好书——一种异样的感觉 [【童大信】
2023-05-08 19:33:15|作者:工会|查看

   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为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养成每日读书的好习惯,有充满智慧的大脑,有优雅的举止和谈吐,充满书香,充满气质,充满智慧,用最静心的阅读来填充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同时,为建设书香校园,推动学习型学校的形成作出贡献。洞山中学工会组织教职工开展“阅读   悦读”系列活动,本期展示童大信副校长的一篇教育教学专著《好的教育》读后感。

92ccbe8555d73a89a4ee2fa65b3bb2df_c17e96b43a9a6867.png

                                              遇见好书——一种异样的感觉 

                                                                 童大信

  读一路书,历一路事。

风变云迁,读书的口味也在变,年轻时喜读叔本华、萨特、尼采的哲学,在晦涩难懂中寻找自然世界与人生意志的本源,终是不得其门径;继而转读唐诗宋词元曲,读《论语》《孟子》《史记》《古文观止》,亦不能多有收获,后转而读中国美学,从书论到诗论到画论,更难得有成。

现在想想,读书一路,我大概是在跟书较紧,应读小说的时候,在啃西方哲学;应精攻一类书的时候,又兴趣驳杂,终是观览有余却精通不足。

工作多年,读专业书渐多,《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及余映潮、于漪、钱梦龙、王崧舟诸大师的书,也读不少,摘抄吸取,模用学习,对教学技艺大有助益。

但真正促进思想的——对教书育人深入思考的书读得不多。

3年疫情,在放假的闲暇中,读了几部教育思想的书,让我从教书之“技”到育人之“道”的领悟上有了大的进步,这起点得从唐江澎的《好的教育》上。特别欣赏一句“把理想做出来”。从事教育,谁心中没有一种“理想教育”?但有勇气有毅力地把理想做出来,让理想变成现实,不知有几?

唐江澎是江苏老牌名校——锡山高级中学的校长,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江苏省特级教师等荣誉。从教四十余年,始终不忘教育初心,不断思考探索“好的教育”是一位既执著教育理想又深植教育情怀有的人。

什么是好的教育?唐江澎认为: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如何对待分数,唐江澎认为:

“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如果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没有升学率就没有地位,只有升学率就没有品位。”

唐江澎校长的“四者”育人论,充分体出了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想与担当,更感受到他对生命本身的关怀。“分数论”更是对教育的现实与长远、一般价值与终极价值的浅直解说。

当前,在“分数、成绩”的遮蔽中,受教育不是为了享受生命,追求生命质量的提高,而仅囿于“考试、分数、好的大学、好的工作”。家长教育的追求最后演化成学校与教师的教育追求,从而以“分数直通体面的生活”来异化着教育的本真意义。

唐江澎校长《好的教育》启发我们,学校办学只有站在“分数之上”,拔开浮云,才能让我们仰首浮云之上的山峰,看教育的本义。唐江澎校长的《好的教育》更引发我从教育现象学到教育本真哲学意义的思考,教育是什么?

教育源初的使命是培养“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工具人、技术人、知识人或运动人,而是为了培养多方面整体发展的人,让人精神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生命更加充实优雅。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教师和学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

就要需要我们:

首先要关怀生命。其实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追求上,也是分阶段的,婴儿之时多关注身体发育,求学之时,多关注学业成绩,成人之后多关注婚姻事业,如果把这三方面连通概括起来,不难发现,每一位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期许都是指向“生命美好、生活幸福”这一教育终极追求。

因此,教育不能把阶段性期许、目标当作教育的终极追求。工具性教育,偏离了教育的原点。这种教育思想,重视的只是教育的工具价值,被看重的只是教育给个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教育发展生命的内在价值却丢失了。工具性代替生命,成为了教育的基点。教育培养的“人”,不再是基于生命自由而完整发展的充满个性的人,而是功利主义的必需品;不再是生命的诗意存在,不是涵养生命,而是适应市场需求的“急销对路”的产品。

教育的起点和最终落点都在生命上,那么我们的教育就要勇敢地“从工具化教育转到生命化教育”,不能因“分”忘“人”,而要从“分数”回归到“人”。每堂课,我们要关注的重点不仅是知识技能,而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体验、激情是否得到增发,他们是否愿意参与并想方设法地去实践、创造。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每一根神经、每一秒眼光盯着的应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体验即课堂是求知与快乐的融合体,二者缺一不可。

其次,关怀生命,就要交给学生一生最有用的东西——好习惯、好品格。生命可贵,教育直面生命,教育才神圣美丽。走进生命,让课堂成为立德树人的地方,培养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

德以立人,礼以立身。讲文明懂礼貌、诚实守信、谦恭正己,正是立人立身的基础。品德是良好气质的灵魂,孩子具有同情、关心他人的品质时,才会在公共汽车上把座位让给老人,从而表现出谦谦有礼、尊敬老人的气质。同样,孩子只有表现出乐群、合作等良好的品德时,他才不会表现出性格孤僻、我行我素等不良气质。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训练孩子的道德行为,使孩子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这样孩子自然就会具备良好的外在气质。健康是生命美丽的基础。教育并培养学生“强身健体”的好习惯,这既是对生命负责,也为成长奠基。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形成运动习惯,掌握几项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特长”。清华大学提出的健身口号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一所大学如此重视体育,是因为他们看出了生命发展的基础。我们中小学起码要让学生“每天一节正正规规上的体育课、每天一定强度的锻炼一小时”成为现实。

美丽的灵魂是生命高贵的基础。教育并培养学生“审美志趣”,是全面发展人的必然要求。美育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善于发现美自然、生活中的美,形成审美体验与习惯,丰富生命的情感,充实生命的意义。生命之中,不仅有身体之本,更有道德之精,心智之技,情感之美,这样全面发展的生命才是和谐的。

蔡元培在谈科学与美育的区别时,特别提出基于知识与感情不好偏枯,就是科学与美术,不可偏废。蔡元培认为,科学与美术有不同的点:科学是用概念的,美术是用直观的。科学与美术要高度融合,不然人生就会陷入“常常看见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的人,难免有萧索无聊的状态”,不但对于自己竟无生趣,对于社会毫无爱情,就是对于所治的科学,也不过“依样画葫芦”,绝没有创造的精神。为了防这种流弊,就要求知识以外,兼养感情,就是治科学以外,兼治美术。有了美术的兴趣,不但觉得人生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就是治科学的时候,也一定添了勇敢活泼的精神。

第三是唤醒生命的潜能,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都要本着“唤醒潜能、激发力量、学生走向成功”的心理开展教学活动。

有人说“师德的最高是公平,相信学生是公平的基础,尊重是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公平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平时,我们在课堂上,对成绩好的同学总有偏爱,发言的机会、发现的机会就会不自然的倾斜,那些只是成绩差的同学即使举手了,多次举手了,我们是不是也会视而不见。更有平时就调皮的同学,心中总有一丝厌恶。对顺眼的学生,讲解时就耐心些;不顺眼的就粗略点。在表扬与批评时,也不自然地有区分。所以,师德中大爱是灵魂,公正则是大爱的核心。心公则言行平。教师真正做到“有教无类”是要不断修炼心、气、神的。要相信每个生命都是奇迹,都是独一无二的,更要相信每个生命都存储着不同寻常的潜能,关键是难以找到唤醒的密码。

 有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西邻五子》

西邻之人有五子焉。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矇,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矇者卜,偻者绩,跛者纺,五子者皆不患于衣食焉。

这个西邻在培养五个孩子方面,做到了“因材施教”,激发了五子不同的潜能,他根据五个孩子不同的情况,安排他们学习不同的生活技能,让老实的孩子学务农,让聪明的孩子学经商,让眼盲的孩子学卜卦,让驼背的孩子学搓麻绳,让瘸腿的孩子学纺线,结果,五子个个有富足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不同,每个孩子都有长处,我们教育就是要找到孩子的特点,并激发潜能,因材而教,因势利导。

 迈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指出:“教育具有一种道德上的目标,就是不论学生的背景如何,要使他们的一生有变化,并在充满活力且日趋复杂的社会中造就能够生存和有工作成果的公民。”

人的一生有许多比考试分数更加重要的东西,其中最关键的是关乎一个人一生幸福的最重要的习惯、品德,然后才是技能与生活方式。

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为学生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负责,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个性张扬的人,一个具有自我学习与发展能力的人,正是《好的教育》的基本理念。

好书易慢读,反复体味思索,并不断拓展其他书的观点,在比较中不断深化、修正自己的思想,越读越深、越读越厚重,越读越走得远,越读自己的生命才越丰实。

掩上《好的教育》,心中一片远方的地平线——

希望能再遇好书,地平线上再现一片风景——

   

     

    作者简介:

a03f44ed3af39420d41fd35f8189573b_20220524142005_5mve62m150.jpg


童大信,初中语文教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学士,高级教师,中共党员。安徽省优秀教师、淮南市师德标兵、骨干教师,淮南矿业集团十大标兵、骨干教师,田家庵区学科带头人。主持安徽省级课题《活动式教育实践与研究》获省教科研成果二等奖,为淮南电视台中考直通车特邀嘉宾,淮南市教师培训主讲,两次被淮南师范学院聘为“国培计划文科专家”。

教育感言:以陶行知精神育人,以陶渊明心态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