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明目标,“三新”探索转观念
——洞山中学中学部开展《学期课程纲要》研讨交流活动
为稳步推进省级课程示范校建设,积极探索“三新”(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及时转变一线教师的教育观念,强化立德树人、素养导向目标,贯彻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洞山中学教研室根据校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的统一部署,于2025年2月19--20日,组织中学部各相关学科教研组,开展了《学期课程纲要》研讨交流活动。
本次研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就各学科组在寒假期间编撰的《学期课程纲要》进行深入研讨论证,最终制定出既能对国家课程形成有效理解和落实,又更加注重校本多样性和个性化,能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方案。
研讨交流中,老师们首先对新学期的《学期课程纲要》进行了深入研读,力求准确把握《学期课程纲要》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通过集体学习与讨论,大家对《学期课程纲要》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实施等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并结合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围绕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老师们经过热烈的讨论,形成了统一认识,决定在本学期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以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等综合性学习为主的跨学科课程,以及基于微观教学方式变革的校本课程,如物理实验教学、体育创意教学等。最终,将其中的有益经验,融入各学科课程建设中,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提升校本课程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洞山中学校长王洪军、党委书记童大信、副校长刘宝玉以及学校部分中层领导全程参与本次研讨活动,与老师们一起学习、探讨,对《学期课程纲要》的制定、实施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王洪军校长参与地理学科组研讨时指出,大单元教学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通过整合教学内容,能让学生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地理知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的兴趣,培养综合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王校长要求地理教师们要多结合本地实际案例,让目标更具现实意义与可操作性,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关联。
童大信书记在参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组研讨时强调,每位思政课教师都应深刻理解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日常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同时,他鼓励教师们要继续探索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让思政课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真正发挥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学期课程纲要》的成功编撰与落实,是洞山中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推进“课程建设示范校”工作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果。本次学习研讨活动的成功开展,为新学期学校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